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
大家好!欢迎参加由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本场发布会的主题是宣城市推进生活垃圾处置和传统古村落保护工作。我们邀请到宣城市住建局副局长袁启华、宣城市住建局总工程师沈显勇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袁启华:
一、基本情况
目前,市本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30%以上,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工作成效不断提升。在国家级评估中,我市在全国85个城区人口50万以下的小城市中进入“第二档,成效较好”档次,排名第23名。在2023年省级生活垃圾无害化考核中,我市位列全省第1名,累计获省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奖励资金400万元。
袁启华:
二、工作措施及开展情况
(一)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一是党政高位推动。多年来,宣城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定期调研督导垃圾分类工作。2023年7月,市委常委会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2023年2月,何淳宽同志召开城市管理专题会议,研究生活垃圾分类;2024年2月9日(除夕),何淳宽同志深入居民小区调研垃圾分类工作。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2020年3月30日,《宣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发布,并于当年5月1日施行;2023年5月1日,《宣城市厨余垃圾管理办法》发布实行;2024年7月23日,《宣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试行)》印发施行。同时,市委编办批复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处”为部门常设机构;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垃圾分类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
三是部门协同推进。2018年以来,我市始终将垃圾分类处置纳入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部门协同,共同推进。共青团宣城市委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中长期规划》,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出台《宣城市公共机构绿色办公行为准则》,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出台《贯彻落实市区住宅小区管理水平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我市还通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及皖美红色物业的创建,激励各级各单位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二)分类处置持续推进。
一是厨余垃圾实现“单收、单运、单处”。我市已建成市厨余(餐厨)垃圾处理厂(收运范围覆盖市本级及郎溪县、泾县)、广德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宁国市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绩溪县餐厨垃圾处理场、旌德县餐厨垃圾处理站等5座厨余(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总设计处理能力216吨/日。目前,全市已收运餐饮经营户共2988家,日均收运、处置厨余(餐厨)垃圾175吨(市本级城区120吨/日),初步实现市辖各县市区城市厨余(餐厨)垃圾单收、单运、单处,全市今年前11个月,累计资源化处置厨余(餐厨)垃圾5.8万吨。
二是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全市已建成运行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二期项目、广德市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一期项目、宁国市海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3个垃圾焚烧处置终端设施(原生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产能2340吨/日),完成生活垃圾由“填埋处置”向“全焚烧”和能源化利用的转身。仅2024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全市共焚烧处置城乡原生生活垃圾70.8万吨,无害化焚烧处置率100%,累计发电上网1.98亿千瓦时。
三是建筑垃圾资源化设施“全覆盖”。我市按照“强化区域协作、综合治理,完善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工作要求,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全部完成《建筑垃圾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同时,为加快完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投放、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我市各级强化财政投入,引入科技创新,目前市本级及各县市均已建成运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形成4950吨/日产能,可满足市域拆除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处置需求,在全省率先实现建筑垃圾终端处置“市域全覆盖、县县有设施”。
四是垃圾填埋场完成“全修复”。在前期完成宁国市竹峰生活垃圾填埋场、郎溪县高井庙生活垃圾填埋场、郎溪县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旌德县板桥生活垃圾填埋场等4座填埋场已完成封场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基础上,今年4月份,我市先后完成宣州区古泉生活垃圾填埋场、广德山关生活垃圾填埋场、泾县马头生活垃圾填埋场、绩溪县南郊生活垃圾填埋场等4座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与生态修复(总投入1.1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垃圾填埋场“全修复”“全治理”。
(三)党建引领宣传发动。
一是党建引领、五方协同。2023年9月,中共宣城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把推动垃圾分类作为文明城市创建、优化社区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抓手,街道、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市民五方协同,共推、共建、共引领垃圾分类新风尚。
二是党员示范、机关率先。2018年以来,宣城市坚持“党员示范、机关率先”,推进开展垃圾分类。市、区两级150余家机关单位,近4000名在职党员干部全部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为居民家庭垃圾分类引领示范。
三是主动宣传、营造氛围。多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宣教活动,倡导垃圾分类文明风尚。按照“一册在手,全程明白”的标准,向市民发放《宣城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全程宣传指导手册》近3万册;在党报党刊开办垃圾分类问答栏目,向市民答疑解惑;开展“三进”(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宣讲,向社会各阶层宣教垃圾分类知识,解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组织巡回指导,向城市居民解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让垃圾分类公益理念深入人心。
袁启华:
生活垃圾分类是“精神与物质的双结合”,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不仅要有健全的设施设备,更应通过文明城市建设与社会工作引导,着力提升群众的普遍参与意识,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国家、省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决策部署,重点在“提升前端分类投放成效”“畅通两网融合”“家庭厨余分类率”等方面攻坚克难,部门协同,多方发力让宣城垃圾分类处置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下面请宣城市住建局总工程师沈显勇介绍宣城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有关情况。
沈显勇: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宣城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3个,中国传统村落85个,位居全国第22位。近年来,市住建局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原则,重点从“顶层设计、规划引领、数字赋能、技术保障、评估问效”五个方面发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沈显勇:
二、工作做法
(一)坚持顶层设计,促进传统村落联动保护
2020年出台安徽省地市首部针对传统村落专项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法律保障。2024年5月24日,以市政府办名义正式印发《宣城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意见》(宣政办秘〔2024〕22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实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工程、传统村落风貌提升工程、传统建筑修缮活化工程等六大工程,推进彰显山水徽韵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绩溪、泾县、旌德分别成立以县委或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上下联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规划引领,促进传统村落系统保护利用
聚焦系列规划编制,不断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体系。开展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规划、传统村落保护方案(规划)等系列规划编制工作。对全市传统村落进行系统评估,划定保护红线、确立发展定位、规划功能片区和发展路径。目前市级专项规划中期成果稿已完成,绩溪、泾县、旌德分别完成示范县规划编制并批复实施,全市120个传统村落保护方案(规划)编制在2024年完成编制。
(三)坚持数字赋能,促进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
聚焦数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提高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水平。充分利用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上线契机,分4批制作上线43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详细整理村落概括、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内容,全景式、百科式展现传统村落独特魅力,彰显地域文化。
(四)坚持技术保障,促进传统文化高效传承
聚焦专家智库和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从业人员工作水平,推动传统文化有效传承。面向各县市区、相关市直单位、有关院校、设计院(所),已征集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10名长期从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面研究专家,指导我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2024年以来市县两级先后组织4次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宣贯培训,邀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规划院、安徽省建筑大学等专家就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乡村风貌塑造、徽派民居建设技术等工作开展培训,参训人次达1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水平。
(五)坚持评估问效,促进传统村落严格保护
聚焦评估检查和督查问效,推进传统村落严格保护。2024年1月,市住建局与市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公益诉讼检察助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监督活动的通知》,充分发挥公益诉讼监督、支持和协同作用。市人大将《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纳入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已于7月开展执法检查,督促政府依法履职尽责。10月份,市住建局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工作,重点就市域120个传统村落、已公布的历史建筑、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开展全面评估。
沈显勇:
三、工作成效
(一)传统村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先后组织6次全市普查,将有重要保护价值的8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117个村落纳入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寺庙祠堂等传统建筑2000余栋;协同属地和相关部门加强传统村落非遗项目的挖掘收集、登记造册、推荐申报工作,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33项,其中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二)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实施村落基础设施提升、生态修复,目前已有105个传统村落纳入省级中心村建设,12个传统村落纳入省级精品示范村创建;100%的村落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4%以上,污水治理率达80%,各项指标优于普通村落;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常住人口接近10万人,通过保护利用留住了乡亲、护住了乡情,促进了传统村落发展和活态传承。
(三)因地制宜发展一批农文旅融合产业
谋划传统村落精品示范村生态农业、大地景观、田园综合体等203个项目落地,覆盖12个传统村落,共计14.1亿元;依托古道、古建筑,完善周边配套服务设施,持续提升“皖南川藏线”“皖浙天路”“竹乡画廊”风景道建设,串联龙川、磡头、桃花潭等一批传统村落重点区域;建成瀛洲“徽商故里”、伏岭“徽州味道”等一批特色小镇,培育光明生态园、胡开文徽墨文化园等一批青少年研学游基地。
(四)传统村落文化作品不断丰富
编写文化丛书。加强传统村落文化资料的挖掘收集、登记造册、书籍编纂工作,编纂《宣城中国传统村落》《泾县古民居名录》《守艺旌德》《守望》《宣纸志》《宣笔》等系列文化丛书,编纂出版传统村落志15部,其中公开出版5部。开设专题专栏。策划“依依古村里”主题系列报道,八期视频上线新华社客户端后,总浏览量超1000万,该系列报道荣获2023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并入围第34届中国新闻奖,充分展现宣城传统村落魅力。
(五)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成效彰显
结合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全市共打造“徽菜产业+”大谷村、“非遗+”伏岭村、“摄影+”尚村等一批主题传统村落。依托古建筑、古民居、古祠堂建成乡贤馆、家风馆、民俗馆等活动场所。创新古建筑、古民居使用场景,建成各级非遗保护基地超50个;其中泾县依托黄田古建筑群开设画展、入儒体验等活动,绩溪县利用古建筑活化成三雕博物馆等文化活动场所,旌德利用江村中共旌泾太中心县委旧址等古建筑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廉政 教育基地等公益教育场所。
(六)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全力推进泾县、绩溪、旌德示范县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其中旌德县示范县项目规划已编制批复,泾县示范县项目进度已达到80%,绩溪县已全面完成示范县项目建设。绩溪县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全面促进了县域的传统建筑产业、徽菜产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撬动社会资本5.23亿元,实现旅游收入超30亿元,带动超1000户农民就业。
(七)打响传统村落品牌。我市绩溪县探索3种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模式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首批“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示范案例,在全国范围推广。绩溪县上庄镇、瀛洲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名单。抢抓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等建设机遇,对接同程旅行等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合作,推介传统村落重点招商项目。聚焦“十项举措”,做强做优“仁里对话”品牌,着力打造绩溪“仁里对话”国际化交流平台,利用平台影响力,打响“皖南泾旌绩中国最美传统村落品牌”。
沈显勇: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落实《 宣城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意见》。依据省《指导意见》和市《 实施意见》主要任务,重点开展全域传统村落、传统建筑普查、建档、挂牌工作。做好传统建筑修缮省级试点项目申报、实施,优先对濒危倒塌、严重损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传统建筑开展抢救性修缮。
二是高效推进示范县建设。做好泾县、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项目,实现县域传统村落资源规模化、主体多元化、业态多样化发展,提炼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典型案例,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是有序做好传统村落评估工作。进一步掌握全市传统村落总体情况,结合评估情况,深度剖析宣城市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健全宣城市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机制。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安徽经济报记者:日常生活中厨余垃圾随意处置或倾倒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请问我市餐厨垃圾处置做了那些工作?
袁启华: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厨余垃圾的处理成为城市治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有效解决违规处置厨余垃圾问题,我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是规范餐厨垃圾收运处置流程,即根据国家《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通过招标,在市本级授予特许经营的形式,约定其为一定期限和范围内唯一取得相应厨余垃圾收运、处置资质的企业。另一方面是加大执法监督处罚力度。针对厨余垃圾随意处置或倾倒问题,各级城市管理部门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厨余垃圾随意处置与倾倒,或违规收运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警告和处罚。今年以来,已处罚9起,有效的维护了“餐桌安全”。
宣城日报记者: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是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
沈显勇:一是落实财政保障。2024年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共安排1521万元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修缮等,2025年继续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经费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二是争取专项资金。在2024年争取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项资金6952万元的基础上,2025年继续组织各地申报安徽省历史文化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33个(待省住建厅评审),支持传统村落风貌提升和建筑修缮。三是撬动金融支持。创新“村落徽州”等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全面推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全面推动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全市正已获批项目4个,获批金额11.75亿元,投放金额4.66亿元,在审项目2个,拟申贷金额13.1亿元。重点支持绩溪仁里、尚村、松木岭、鱼龙山、棋盘村五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开展绿化景观、乡村基础设施、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文化研学中心等相关内容建设。四是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利用。2024年引进家朋乡磡头水街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转山520民宿项目。泾县章渡“梦乡村泾溪水镇”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投入使用。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科长甘德林: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